专业是什么?专业不过是一些人计划出来的。市场不会跟着这些人的计划走。一个有能力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必须有应付市场变化、调整人生战略的基本能力
经过四轮面试、多次实操考核,有35人从1500多名硕士研究生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最后33人与天地食品集团签下确认书,获年薪高达8万〜10万元“猪肉佬”职位。他们其中有不少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专业涵盖企业管理、生命科学、食品安全等……
这本来不是个什么新闻。一些名校的硕士,非常幸运地拿到了起薪很高的工作。如果此事发生在美国,没有人会在意。名校的学生起薪总是高嘛。而且,这么高的起薪,会进入大学的数据库,在有关媒体的研究院排名中,这些数值会提升本校的地位,即使是哈佛耶鲁,对此也求之不得。
在中国,这件事情则成了爆炸性的新闻热点。我读到篇有名的大学教授写的评论,其中居然有这样的词句:“毫无疑问,在专业进取中得到财富,这是每个硕士的理想状态,但高校盲目扩招、经济危机和社会就业形势已不可能让所有硕士进入理想状态,就专业对口而言,硕士供过于求,生存状态的严峻造就了‘逼良为娼’的环境……有人振振有词道:人才由市场来决定,这没有错,但还应看到:市场也可以毁掉人才。他们原本可在相对专业对口的部门发挥专业特长,但被高薪所诱而放弃专业,这不是社会的福音,市场环境和个人境界都要为此负责。”
我再仔细一读新闻,很明显,招人的天地食品集团是在物色未来的管理人员,看照片上那些硕士生如饥似渴地听企业负责人讲解猪肉知识时,我心里还挺感动,觉得这些年轻人确实是一副有出息的样子。想想看,在如今食品安全成为全民关注的问题的时代,一个食品公司希望科学管理、高薪招募些受了良好教育的新员工,这难道不是在回应时代的挑战吗?硕士生们能够肩负如此重大的使命,岂不应任重道远吗?再想想,一个企业应该怎么招募和培养人才呢?是应该把刚毕业的研究生招去当厂长秘书、以后可以顺利成为厂长助理甚至厂长呢?还是应该把他们送到最基层、在生产的第一线锻炼、靠自己的本事一步一个脚印地爬上管理层呢?像沃尔玛等有名的连锁店,其最高层的经理甚至CEO中,不就有许多是从最底层奋斗出来的吗?过去日本的文科大学毕业生竞争最凶的一个工作就是报纸的记者。按传统的规矩,报社招来这些大学生,先让他们到街上卖报送报,在这种现在已经归非法移民的工作中,他们风霜雨雪地和读者直接打交道,然后再谈办报的事情。硕士生怎么了?难道一定要八抬大轿抬到豪华办公室里供起来,才算人尽其才了吗?
在我看来,这些敢为天下先的硕士生们,比对他们指手画脚、自作聪明的那些长者要有志气、有远见得多。什么叫专业对口?什么叫“在专业进取中得到财富”才是正途?什么叫“市场也可以毁掉人才”?这些都是在计划经济中长大的一代的老脑筋。专业是什么?专业不过是一些人计划出来的。市场不会跟着这些人的计划走。一个有能力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必须有应付市场变化、调整人生战略的基本能力。在我执教的波士顿的一所小大学,一位学新闻的学生毕业后没有进报社,而是跑去“搞钱”,结果成了美国银行的CEO,现在拿着钱回来捐款。这究竟是“逼良为娼”的生存状态所致呢,还是“市场毁掉人才”呢?如果连学生命科学、食品安全的硕士当猪肉佬都算不务正业,那么世界上还有几个正业?
我既不了解招募猪肉佬的食品公司,也不了解这些应聘的学生。不过,至少从报道上看,多少能感觉到中国的企业从用人到管理上正在向国际跨国公司的高水平靠拢,更加科学化、理性化。而这些大学生,也似乎脱去了过去士大夫那种穷酸相,以健康的心态走进现代社会。反而是为他们师长的老一辈,死抱着计划经济的旧意识形态不放。想想看,把硕士卖肉比作“逼良为娼”的教授,教出的学生又会是怎么样呢?难怪《经济学人》两年前报道,中国的大学无法培养出世界级企业需要的中层白领,乃至在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各驻华跨国公司几十万年薪的中层白领职位严重空缺,甚至妨碍了这些公司在中国的扩张。如果我们的教授和学生仍死抱着“专业对口”的教育理想不放,这些职位还会空缺下去。我看,那些在大学里教书的人,与其抱怨这个“逼良为娼”的世道,倒不如向这个世道好好学习。只要你吃猪肉,猪肉佬就是个体面的职业,而且作好了很不容易,需要千锤百炼的经验和训练,最后的成功者,也许对社会比你这位在大学里教书的“后座司机”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