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森英惠在纽约举行了首次作品发布会。
1965年,三宅一生来到巴黎,开始了他在时装之都的求学旅程。
1968年,山本耀司赴巴黎学习,学成后归国。
1971年,山本宽斋作为日本设计师第一次在伦敦举行时装秀。
1973年,川久保玲推出了自己的品牌——COMME DES GARCONS。
距离高田贤三踏上马赛港的十年后,日本设计师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属于东方的时代,让全世界为之侧目。
日本设计师是如何在短短时间内,完成这一飞跃的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日本设计师的发迹,并非一日之功。
高田贤三刚到巴黎时无人喝彩,却从未停止对时装的追求,他不断的将自己的作品寄给各种杂志和服装公司,终于通过ELLE卖出去十几张作品。从此,KENZO在法国的设计生涯有了转机。五年以后,高田贤三在巴黎毗邻胜利广场圣母院的维维安展厅大街(GALERIE VIVIENNE)创建第一家专卖店,并把店取名为“日本丛林”。 1970年8月,高田贤三在他专卖店附近的小巷中组织首次小型时装发布会,虽然场地简陋,只有二十几个参观者,但吸引了《ELLE》的总编前来观看,并得到了他的极大欣赏。十一月KENZO的作品被搬上《ELLE》的封面。
森英惠在1975年以后,作品才逐步打入伦敦、瑞士、德国和比利时的市场。她在巴黎发表的带蝴蝶图案有禅风格的印染布料礼服被誉为“蝴蝶夫人的世界”,1977年,她成为巴黎高级时装设计师协会中的第一个日本人。
三宅一生在巴黎期间也是先为纪拉罗歇公司服务,后和纪梵希一起工作。直到1970年他真正开始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并于1971年发布了他的第一次时装展示。发布会同时在纽约和东京举行,由此三宅一生在世界范围获得了巨大成功。
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的旅途更为坎坷,他们的作品最初都不太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重视,但他们终究顶住了压力,让自己的艺术畅想可以与西方思想共鸣,最终开启了日本设计师的黄金时期。
可以说,日本设计师从开始进入西方服装设计中心,到他们真正引领世界设计流行风潮,经过了差不多20年的时间。这期间,高田贤三、森英惠、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山本宽斋、川久保玲等现在已经是大师级别的设计师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这条路径的探索。虽然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原则,那就是将东方思维用服装的方式,转换成一种设计语言传达出来。
这样的想法并非不可实现。例如,三宅一生提出“一块布”的设计理念,是对西方经典剪裁方式的挑战;高田贤三以自然与人的和谐的配色方式,反省着自工业时代以来无限强调人本位的思潮;川久保玲对服装功能性结构的破坏与再创造,颠覆了西方对时装最基本的定义……这些设计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虽然他们出身于与西方主流完全不同的文化领域,但他们没有让自己民族文化中最容识别的视觉符号过多地出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而是选择了文化中更深邃的核心部分,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再创作,最后以一种独立超脱的姿态呈现在西方观众面前。这样的设计较之堆砌一些随处可见的民族元素符号来谄媚大众,固然难以被接受。但是,毫无疑问,这些作品具有更强悍的生命力和震撼效果。
但是我们也能清楚的认识到,一个两个设计师的个人天分,根本不可能带动起整个国家的设计力量。在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之后,谁还能继续执掌日本设计大旗,将已经开创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保持日本设计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呢?恐怕这是比获得西方观众认可更为艰巨的工程。对于后备设计师的提携,日本有着完善发达的机制。首先是遍布日本各地的设计学校,为新晋设计师提供了数量上的保障。其次,日本一些大的服装设计学校每年都要举办设计大赛,让表现优异的学生有出国深造的机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已经成名的日本服装设计大师对后辈的提携,使得他们有更多机会在国际舞台上曝光。例如,由文化服装学院主办的大赛“装苑赏”,是选拔优秀时装设计人才的重要平台(山本宽斋就曾经获得大奖)。最近几年的评选委员中,就包括了高田贤三、山本耀司这些成名已久的大师。他们在西方设计领域闯荡多年,对新晋设计师如何迅速站稳脚跟无疑有极大帮助。而川久保玲利用她在世界时装设计圈里的地位,提携众多后辈设计师如渡边淳弥Junya Watanabe、高桥盾Jun Takahashi的Undercover和粟原大Tao Kurihara的TAO等,早就被人津津乐道了。可以说,要是没有这些前辈大师的提携,日本设计师群体几乎不可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世界时装舞台上“集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