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使得中国的纺织服装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而依托产业的专业展会作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似乎无法独善其身。专业服装展会能否在“寒冬”中为产业的发展输入一股“暖流”。 再过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日升在线服装技术网(http://www.51nacs.com)
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使得中国的纺织服装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而依托产业的专业展会作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似乎无法独善其身。专业服装展会能否在“寒冬”中为产业的发展输入一股“暖流”。
再过三个多月,一年一度备受国内外瞩目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又要揭幕。进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再加之人民币的升值、劳动成本的加大、以及各种贸易壁垒的出现,使得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作为纺织服装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专业展会也未能幸免,就连蜚声海内外的广交会也为无法独善其身,一失往年的红火,几乎冷清到了展商多于观众的地步。
纵观2008年的我国服装类展会,尤其是进入下半年以来,人气不足似乎成了所有服装类展会的“通病”。与此大相径庭的是,刚刚结束的2008广州车展,却似乎完全没有受到上述不利因素的影响,虽然参展的新产品没有大规模的增加,但是展会现场的火爆依然说明了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观众。在经济环境不好的形势下依然保持了相对高涨的热情。
汽车与服装,虽然属于两个完全不相关的行业,但是同样是经济生活中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事情,车展的火爆缘于普通百姓的追捧,这能否给服装专业展的萧条带来什么启示呢?
专业展会无法放下架子
以CHIC为例,作为我国境内首屈一指的国际性专业服装展,一直以来就以专业著称,无论是在北京市内的老国展,还是移师五环以外的新国展举办,国内外客商和专业人士对它一直情有独钟。
按照以往的观点,以前类似CHIC的专业服装展会都是给行业内人士、给专业买手看的,而不是给终端消费者看的,它不具有娱乐性及观赏性,不适合普通老百姓,很多展会不向普通观众卖门票,只向专业人士开放,会展主办者也希望牺牲部分门票收入,为商家洽谈提供良好服务。不管是交易会还是博览会,其性质都是“交易”,目的是为服装专业人士做生意提供场所,用门票或者专业邀请函的方式限制非专业人士进场是很多展会的惯例。在国外,如科隆、法兰克福的展会,进口处会有人检查,即使有入场券,若是普通消费者也会被拒绝进入,因为参展商的目的只有一个––做生意。
“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其它地方的服装类专业展会,一直以来,尤其是近几年一直在尽量控制非专业观众,参加展会有时光有门票还不行,还得需要邀请函。而很多展会期间的重点活动,比如论坛、时装发布、新闻发布更是有着严格的资格审查。对于主办方和参展方而言,高标准严要求,当然会提高参展商商务洽谈的成功率,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打折扣的。”国内某知名展览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展会的专业性要求依旧不减。
但是面对今年突然而来的金融风暴,展会专业性的双刃剑效应似乎开始被逐渐放大。同时对日渐成熟的服装产业来讲,展会的专业功能开始难以与之相配。
普通观众不仅用来提振人气
虽然很多服装展会上普通观众都要买票入场,但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非专业观众对此趋之若鹜,这也在另一个侧面透视出普通百姓对此类展会的热衷,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时尚的渴望,同时也是对集中了解服装品牌状况的热衷。
“为什么就不能欢迎普通老百姓参观专业展会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也在不断的提高,我们对服装的评判能力并不亚于某些专家。而且,专业人士所推崇的服装款式,未必就是我们所喜欢的。市场是决定一个品牌成功与否的裁判,而老百姓是否喜欢决定着市场,或者说,只有老百姓喜欢的才能最终在市场上站住脚。你去展馆看看,哪个展位普通观众多,基本就说明这个展位的品牌就更受消费者喜爱。两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