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设计创新人才的贫缺,已成为制约中国服装业国际化进程的软肋。 伴随服装业发展起来的我国服装院校日新月异,每年有大批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走进社会,为什么仍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据某省最早创办服装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日升在线服装技术网(http://www.51nacs.com)
新型设计创新人才的贫缺,已成为制约中国服装业国际化进程的软肋。
伴随服装业发展起来的我国服装院校日新月异,每年有大批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走进社会,为什么仍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据某省最早创办服装设计教育的美术学院服装系调查发现,近10年来,该系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80%都改行从事其他工作了。虽有极少数毕业生自创品牌成为设计界的骄娇者,但多数从事服装设计工作真正担负起企业品牌设计创新重任者,寥寥无几。
研究这种现象后有专家指出: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育过程中,教学理念与市场发展需求的不适应,教学模式转变与产业进步的节奏不匹配,是服装设计教育制造的“产品”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关键。
服装设计不是画美术作品
服装设计作为艺术性很强的专业,在国内高校一直以艺术类人才的模式进行着培养,有没有美术基础成为衡量考生专业素养的关键。设计课程很多,但课程设置上倾向于理论性科目,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关联的却不多。
其实,对服装设计者来说,用绘画的语言描述服装的形态,只是一个最基本表达方式,考量其真功夫的标准,是要面对同样的创作材料,如何通过服装的结构线和工艺细节体现出设计思想。
笔者深入考察了北京ESMOD,发现法式服装设计教学,特别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学生入校之前可以没有任何设计功底,更谈不上有较厚的绘画基础。ESMOD法国老师释疑道:“这就是我们与中国高校的最大区别。一个人是否有美术基础,对将来做设计师不是一个必要的因素。”
服装设计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ESMOD北京的法国校长ZOHRA告诉笔者,为了适应这样的教学要求,担任该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老师,都是具有多年设计工作经验,曾在多家法国知名时装公司和设计工作室工作过的设计师担任,全部由法国ESMOD本校派遣。
“你这件衣服是为谁设计的,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穿?”这是在ESMOD课堂上老师向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在ESMOD,注重实践性、强调市场性的国际化教学方法的特质,这确实是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设计师的有效方式。”
国际化是对民族文化的时代创新
作为法国ESMOD在全球的第19所分校,北京ESMOD严格按照法国ESMOD的教学纲要和模式培养人才,按人们的常理,ESMOD北京毕业生的设计作品一定很“洋气”很国际化。但综观该校2008 年毕业生设计与学生升级庆典表演,获2008 “评委会大奖”的设计作品“昙花一现”,却饱含着中国元素,深受法方老师的高度评价:以中国国画用宣纸作为主要材质,采取抽象的浸染手法,用各种高纯度色彩依照服装结构线的方向涂抹出肌理感……
设计者方亮告诉记者:“我用宣纸做材料不是只追求外在效果,而是切实将它的性能进行了改良,这是法式设计教学的特点。老师鼓励学生使用各种材质,但在面料再造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设计的实用性,不能做成展品,而要具有体贴的服用性功能。”
无独有偶,同场获得“最佳设计奖”和“最佳制板奖”双料桂冠的作品“中国之夜”,也是大量选用了中国元素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制作,由此获得教育专家和设计名师组成的评委会极高的评价:“中国元素潜移默化地运用在无形之中。”设计的最高境界,就在于作品与读者间一种理念上的高度契合。
静观ESMOD北京学生的设计作品,从“长城”到“灯笼”到“叶绿素”,学生们采用彩绘、抽褶、钉珠、刺绣,尽显各种面料再造的新颖手法,做足了“生态环保”与“中国文化”的主题文章。有的学生将源于西方的套装造型与中国“太极文化”相结合,做到了形神兼备。以“中国神话”为创意的设计者张敏,将龙的精神贯穿于服装的用料和造型中,获得了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