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那个夏天,空气中弥漫着躁动的气息。创业的热情仿佛埋藏在火山底下的岩浆突然要爆发。尽管当时我已经有了一份不错的收入,但是那曾经压抑在心中的“自己出来做事”的念头却随着岁月流逝而变得更加强烈,“总不能一辈子为人打工吧!”,一种追逐成功的强烈的使命感让我走上了没有退路的一个旅程:
一:选择,拒绝一见钟情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诡异莫测的商场,我深知除了要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果敢外,还必须在专业的领域做自己熟悉的事。去年一个熟知的朋友贸然涉足其陌生的化妆品领域,结果投下去一笔资金如同一把胡椒粉撒在大海里,连个响屁都没放就关门了。这个教训着实给我很大的震动,也让我在考虑自己的创业向时变得非常的慎重:必须在自我熟悉度的衡坐标和市场成长度的纵坐标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决定自己干之前,一直在品牌服装市场一线跌打滚爬了约10个年头。在服装这行我认识的客户资源较多,对于运作也比较熟悉。虽然它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竞争激烈,但经过慎重选择,我坚定做服装的信念。一方面我感觉自己在进货的渠道上有优势,对市场的信息了解的比较透彻,另外一方面我所在的W市消费水平相对比较高,服装市场的增长的预期比较强。最后服装这行进入资金的门槛比较低,而我当时只有1.5万元,刚刚能够凑合着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尽管如此,我还是很有信心,“是骡子是马,还得在市场上见!”
二:万事开头不容易:
很快,我便从广州尝试着进了第一批货。除去进货的费用,我已经没有更多钱去请帮工,租门面了,唯一的华山一条路就是跑量,进货,再跑量,让有限的资本在流动中实现增值,而存货的风险对于我是致命的。
一开始,我的如意算盘是直接向经销服装的商户联系,一转手就把货脱掉。但是没想到她们的淡漠却让我热脸蛋贴上了冷屁股,因为很多商铺也都是从厂家直接拿货,所以我在价钱上并没有多大的优势,另外他们做零售为了规避风险,都是少量多款式,而我为了降低进货价,只能勒紧裤带进了几个品种,而每个品种都有近100条,是少款式多量。
一个星期我都在拼命寻找自己的下游经销门户,但是收效寥寥,除了几家尝试性的门店买几件作投石问路外,我几乎一无所获。
在家里面等送货电话肯定是不行的,但在外面跑却也不容易,创业初始便陷入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让我陷入迷茫而痛苦的焦虑中。一连几天我都吃不下睡不着,看着压在房子里的服装,心里面像烧了一锅沸水,呼哧呼哧的冒着热气。
既然现实不能让我面对经销商户当二传手,我只能逼着自己直接上一线当“主攻手”了,而且必须是以巧破千金的主攻手。
三:铁打的车厢流动的车:
根据我仔细的观察,当地老百姓有三个消费心理:
A:凑热闹。遇上赶集天,就是摆个象棋阵,周围也是里三圈外三圈。
B:盲从:王大妈买的“XX”牌彩电看的清,这消息就像长了翅膀的小鸟,隔个山路十八弯的李大姐都会认准“彩电,还是XX”好;
C:贪小便宜:还是打折管用(品牌服装折扣), 客观上也验证了一句某某广告大师的名言:“这世上没有比降价二分还可靠的消费者忠诚!”
如果我想跑量,必须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有效的激发适当消费者的购买意识,争取一击中的,否则我会深限积压泥潭而不能自拔。
经过几昼夜的冥思苦想,我导演了一出“车厢卖衣”的好戏。
首先我联系了一辆中型的铁皮车(司机是我朋友,我仅以两顿饭的代价就搞定)。我把车外面刷的粉白,并用红色的墨水写了很蹩脚的几个毛笔字:“三折清仓!,“一件不留!””为了节约成本,自己动手制作了两个展示铁架,中间挂上一跟竹竿,上面吊上几条样本衣服,以供感兴趣的用户仔细挑选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