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西服是一种“舶来品”。从广义上,应指“西式的”、“欧美的服装”。 在我国,人们多把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这显然是我们对于来自西方的服装的称谓。
如今,西装在中国已成为男女皆宜的日常性服装了。数十年来,经过无数中国服装行业人士的共同努力,中国的西服产业已经完成了从单一的来料加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并且,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西服生产的主要国家之一。
经济发展引“新潮”,西服行业曙光初现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民出席重要场合一般都是穿着中山装。改革开放之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重新打开国门的中国人,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腾飞,以西服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拥进中国大陆。
80年代初期,一股“西服热”席卷中华大地,穿西服打领带成为一种时尚。迫切想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中国人似乎以一种挑战的心理来主动接受这种并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鲜的服饰文化。
生于60年代初的李江龙,是一个地道的浙江温州人。和大多数浙江人一样,他也敏锐的注意到了改革开放的气息。1982年,还不到20岁的李江龙便离开家乡开始穿梭于南方、北方之间。倒腾服装,是他当时主要的业务。从广州进货然后带到沈阳、哈尔滨等北方城市出售。
北方的冬天,呼啸着刺骨的寒风。衣服到了之后,凌晨三四点钟,李江龙就要冒着严寒,骑自行车赶到离火车站几公里外的服装批发市场去抢摊位。
然而,辛勤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1983年的一天,李江龙的几大口袋牛仔服被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以“投机倒把”的嫌疑为名在火车站将货扣下了。改革开放初期相对僵化的社会环境并不认同这种现在看来极其正常的商业行为。
然而,幸运的是这次被查扣的牛仔裤数量并不大。虽然给李江龙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但也只是伤了筋骨而没有伤到元气。
这次风波之后,李江龙仍然义无反顾的做着服装贸易的生意。勤勤恳恳,辛苦打拼,他渴望并坚信机遇的到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此类事件也再也没有发生过。李江龙也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80年代中后期,西服开始流行并且风靡起来。那个时期,将西服从浙江贩运到北京,其中利润基本可以达到翻番的程度。李江龙也看到了西服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但是,和别人不同的是。李江龙不但继续进行着自己的服装贸易生意,同时也在开始筹划自己的西服生产企业。
当时李江龙认为,只有掌握了西服的生产技术才能更加熟练的驾驭市场。1988年,李江龙的西服生产厂便在浙江温州正式挂牌成立了。和李江龙一样,很多沿海一带的纺织服装企业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只是不同的是,这些沿海的纺织服装企业随着在市场经济自然调节下。有的企业选择了生产面料,有的选择了生产成衣,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选择了生产服装行业的辅料,甚至也由此引生出了一批领带、衬衣、纽扣等等企业。
可以说,西服在国内的流行和西服行业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带动了整个沿海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一个分工明确的中国新兴纺织企业群里逐步在沿海一代形成了雏形并且开始不断完善、壮大。
恶性竞争惹“麻烦”,西服行业急剧降温
进入90年代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并且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中国西服行业发展的黄金季节也随之到来了。
从1992年开始,在我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西服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从温暖潮湿的南方到大漠孤烟的北国,各省、市、区基本都建立起了自己的西服生产企业。当然,西服生产企业主要还是汇集在沿海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国内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西服生产企业前来合作、投资。